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

云南省高院再审判处李昌奎死刑

中广网昆明8月22日消息(记者王茂盛 李健飞 昭通台苏燕)今天,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云南省昭通市开庭,对李昌奎故意杀人、强奸一案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并当庭宣判,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,改判李昌奎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。
由于该案涉及强奸、故意杀人两个罪名,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除对涉及个人隐私部分不公开开庭审理外,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。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履行职务,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诉讼代理人、再审被告人李昌奎及其辩护人均到庭参加诉讼。
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查明,被告人李昌奎曾到王家飞(被害人,殁年19岁)家提亲遭到拒绝。2009年5月14日,李昌奎之兄李昌国与王家飞之母陈礼金又因琐事发生纠纷,李昌奎得知后从四川省西昌市赶回云南省巧家县。同月16日13时许,李昌奎在途经王家飞伯父王廷金家门口时遇见王家飞、王家红(被害人,殁年3岁)姐弟二人,与王家飞发生争吵并致扭打。李昌奎将王家飞掐晕后实施强奸,在王家飞醒后跑开时,又用锄头打击王家飞的头部致王倒地。随后,李昌奎提起王家红的手脚将其头部猛撞门方,并用绳子勒住二被害人颈部后逃离现场。经法医鉴定,王家飞、王家红均系颅脑损伤伴机械性窒息死亡。同月20日,李昌奎到四川省普格县城关派出所投案。
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再审认为,被告人李昌奎因求婚不成及家人的其他琐事纠纷产生报复他人之念,强奸、杀害王家飞后,又残忍杀害王家飞年仅3岁的弟弟王家红,其行为已分别构成强奸罪、故意杀人罪,且犯罪手段特别残忍,情节特别恶劣,后果特别严重,社会危害极大,虽有自首情节,但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。原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、充分,定罪准确,审判程序合法,但对李昌奎改判死刑,缓期二年执行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量刑不当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三百一十二条第(二)项的规定,改判李昌奎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。
被害人及被告人亲属、媒体记者、部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群团组织代表及其他公民共200余人旁听了庭审。


最终结果:云南李昌奎被依法执行死刑
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 29日,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,故意杀害王家飞姐弟2人并强奸王家飞的李昌奎在云南省昭通市被依法执行死刑。
2009年5月16日,李昌奎因求婚遭拒后泄愤报复,强奸、杀害同村女青年王家飞,为灭口,又将王家飞年仅三岁的弟弟王家红杀害。经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、二审判决后,被害人亲属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。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进行再审。2011年8月25日,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,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与强奸罪所判刑罚并罚,决定执行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。
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,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,证据确凿、充分,定罪准确,量刑适当,审判程序合法,故依法裁定核准。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,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9日在宣告上述裁定后,对李昌奎执行了死刑


回顾云南“赛家鑫”案:男子奸杀少女摔死男童免死遭质疑
百姓心声】没有网络,就没有李昌奎的死,还是网络比法院更懂得如何判刑啊。


回新闻首页

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

致癌“地沟油”炼治销售全过程 日产销50吨






一、什么是地沟油?
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,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统称。
  地沟油可分为三类:
  一是狭义的地沟油,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、酒楼的剩饭、剩菜(通称泔水)经过简单加工、提炼出的油;
  二是劣质猪肉、猪内脏、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;
  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一定次数后,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。
  执法人员检查时,使用食用油酸败快速检测试纸,对比所检测油的过氧化值、酸价是否超标,一旦超标就能确定是问题油。


二、地沟油的危害
肛肠专家解释,“地沟油”确实是人们健康的大敌,尤其是对人们的肠胃健康,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。
1、“地沟油”会导致消化不良
  在炼制“地沟油”的过程中,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、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,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;砷,就是其中的一种,人一旦使用砷量巨大的“地沟油”后,会引起消化不良、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乏力、肝区不适等症状。
  2、“地沟油”会导致腹泻
  “地沟油”的制作过程注定了它的不卫生,其中含有的大量细菌、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一旦到达人的肠道,轻者会引发人们腹泻,重者则会引起人们恶心、呕吐等一系列肠胃疾病。
  3、“地沟油”会引发强烈腹痛
  “地沟油”中混有大量污水、垃圾和洗涤剂,经过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炼,根本无法除去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。所有的“地沟油”都会含铅量严重超标,是个不争的事实,而食用了含铅量超标的“地沟油”做成的食品,则会引起剧烈腹绞痛、贫血、中毒性肝病等症状。
  4、“地沟油”可导致胃癌、肠癌:
  令人作呕的炼制过程,是地沟油毒素滋生的原因。“地沟油”是对从酒店、餐馆收来潲水(泔水、残菜剩饭等)和地沟油进行加工提炼,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场的成品油。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、苯并芘,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,可以导致胃癌、肠癌、肾癌及乳腺、卵巢、小肠等部位癌肿。
  肛肠专家提醒广大的消费者,一旦在饭店、大排挡或是小摊贩处进食后出现了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到医院进行救治,以免对您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  垃圾油是质量极差、极不卫生,过氧化值、酸价、水分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。它含有毒素,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,一旦食用,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,引起食物中毒,甚至致癌。“过菜油”之一的炸货油在高温状态下长期反复使用,与空气中的氧接触,发生水解、氧化、聚合等复杂反应,致使油黏度增加,色泽加深,过氧化值升高,并产生一些挥发物及醛、酮、内酯等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,这些物质具有致癌作用。“泔水油”中的主要危害物—————黄曲霉素的毒性则是砒霜的100倍。
  5. "地沟油"竟还重复利用
重复利用食用油危害不亚于地沟油
  据了解,回锅油又称“万年油”,泛指长期使用后,变色变质劣化后的食用油。常见特征是油质偏混浊,颜色深,甚至变黑(或存在明显的油炸过后的悬浮物),搅拌时明显地黏稠等。回锅油可能来自大豆色拉油、棕榈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、葵花油等,属于长期使用过后的炸油。 24日,记者来到烟大市场,在一家臭豆腐摊位前,几位年轻人在排队购买,大概六七分钟时间,顾客们离去,老板又往油锅中添加少许油,继续等待生意。据该老板介绍,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多份,油少了的时候就会添加点,而并没有提到换油的事情。 随后,记者来到大润发附近,在一家炸鸡店,记者看到盛有热油的铁锅中,一些鸡腿、鸡翅正在“翻滚”,油锅旁边的盆子里放着很多油炸食品留下的过滤物,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糊味。记者在此观察了两个小时,发现该炸鸡店陆陆续续共接待顾客50多位,锅中的油也反复的处于高温沸腾状态,而期间,该老板并没有对锅中的油进行过更换。据一位曾经经营油炸食品的谢女士透露,因为成本问题,食用油很少进行更换,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过滤和添油。


三、地沟油→食用油的制作流程

1.淘挖初炼:从饭店附近的阴沟淘挖泔水,几乎没什么成本,收集到泔水后架火熬制泔水油,之后以3000元/吨的价格卖出;

2.倒卖:倒卖者将收到的初炼地沟油以5600元/吨的价格卖给自称是“高新企业”的收购者;
3.深加工:“高新企业”初炼地沟油深加工成为“食用油”;
4.批发零售:加工厂将地沟油卖给粮油商行,商行再对地沟油进行包装,伪装成名牌食用油。
5.进入餐桌:这些油重新包装后,都卖给了郊区县的粮油店,然后再由小餐馆、炸油条等摊贩买走。

四、正常处理地沟油的方法
·美国:制成生物柴油
在美国威斯康星州,一家回收厨余废油的公司开出每加仑50美分到2美元的价格回收厨余废油,用来生产生物柴油。他们免费提供储存器皿,并上门回收。

·加拿大:混入汽油柴油中
加拿大政府早在2010年9月1日就颁发了《可再生燃料法》,要求汽油当中应包含5%的可再生能源成分,而在柴油以及取暖油气里要包含2%的可再生能源成分。2011年所有柴油产品的可再生成分要达到2%。

·荷兰:提炼成飞机燃料
荷兰则将“地沟油”提炼成生物煤油注入飞机的油箱,并于今年9月启用以生物煤油为燃料的客机执飞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航班。

最后请欣赏网络红歌【胃坚强】


回新闻首页

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

92岁远征军老兵73年后回家 终生未入缅甸国籍




73年前,梅州人杨剑达坐小船离开家乡,辗转到了印度,参加中国驻印军远征缅甸。战争胜利后,他滞留当地,一留就是67年。
73年来,杨剑达在异域从未忘记故乡,在今年多家电视台播出的远征军纪录片中,他含泪歌唱“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”,感动了无数人。
在“老兵回家”发起人孙春龙和热心人的帮助下,8月31日晚7点半,坐着轮椅的杨剑达抵达深圳宝安机场。时隔73年后,老去的游子终于带着儿女归来。
未入缅甸国籍
“因为我是中国人”
杨剑达乘坐的航班还没到,现场的志愿者已准备好横幅和鲜花,年龄最大的71岁,年龄最小的有些还是80后,有刚下班就赶过来的,还有人从贵州、武汉远道而来。
7时30分,杨剑达出现在接机口,面对志愿者的欢呼,老人缓缓挥起双手致意,口中喃喃“谢谢各位”。他的胸襟前挂着勋章,其中一枚是2005年胡锦涛向抗战英雄颁发的纪念章。
陪在杨剑达身边的是由媒体转做公益的孙春龙。两天前,他亲赴腾冲接老人入境,并在微博直播了当时的情景:8月29日下午1时,流落异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,终于抵达云南腾冲猴桥口岸,边防官兵齐刷刷敬礼,欢迎老兵回家。
腿部残疾的杨剑达,挣扎着从轮椅上站起来,举起右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杨剑达随身带着外侨证,一张破皱的纸,是他在缅甸唯一的身份证明。即使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,但他67年来坚决不加入缅籍。
“我永远不会加入缅籍”,杨剑达说:“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,我是一名中国军人。”
少小离家
他在印度奔赴抗日前线
杨剑达是梅州市梅县人。在他回国前,参与策划这次活动的深圳电视台提前派记者到梅县探访。在杨家老宅的墙上,他们看到了74年前杨剑达留下的斑驳字迹:“民国二十五年,七月十六日,中央飞机三架到访散发传单。”
写下这句记录的次年,16岁的杨剑达坐着小船到了汕头,再到香港,经过马来西亚,最后到达印度,和姐姐在加尔各答做牛皮生意。20岁时他加入当地华侨自卫团,义务是保卫华人华侨的安全。“有50多个人,教官是清华毕业的马来西亚华侨钟山。”
随后,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,杨剑达放弃了富足的生意,加入中国驻印军。“加尔各答上万名华侨欢送我们50多人入编驻印远征军。因为我会说印度话,专门给长官当翻译。我还同连长钟山到医院探望过孙立人将军。”
乡音无改
“我们都是客家人”
抗战胜利后,一些士兵不愿回国打内战,他也留在密支那。梅县的小山村,成了他回不去的地方。
2005年6月,云南日报集团的几名记者到缅甸寻访史迪威公路,通过腾冲对外友好协会驻密支那联络处,他们找到杨剑达。那天,云南记者中有一位客家人,听到乡音的老人眼睛里闪起泪花,拉着对方的手用客家话说:“都是客家人,都是客家人哪,我6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!”
今年8月25日,孙春龙在微博上发出杨剑达回家的消息,并放上了一段老人唱歌的视频。网友“风听竹”留言说:“欢迎回来,您是梅县人的骄傲。”
●花絮
唱《松花江上》 老兵泪流满面
让更多素未谋面的人知道杨剑达的,正是那段他唱《松花江上》的视频。今年3月以来,云南卫视、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的节目多次播放过这一片段。
镜头中,身在缅甸密支那的杨剑达,脸上布满老年斑,声音已经沙哑,眼眶发红,却仍能清晰地唱出那首从“九·一八”后就广为传诵的《松花江上》。
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……从那个悲惨的时候,脱离了我的家乡,抛弃我那无尽的宝藏,流浪……”唱到末句“爹娘啊,什么时候”,老人戛然而止,身体发颤。当时在场的孙春龙说,那句“爹娘啊,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”,“他最后实在已经没办法再唱出来了”。
1944年,就是唱着这首歌,入编驻印远征军的杨剑达,和50多名怀着保家卫国志向的华侨青年,投奔了“十万青年十万军”的远征军。
杨剑达没想到,仗打完了,他们却回不来了。遥望家乡的漫长岁月里,和爹娘相聚最终成了再无可能补救的遗憾。
异域的岁月,杨剑达常常唱起《松花江上》。他说,他留给儿子的,只有这首歌了。
●期待
远征军老兵渴望认同与尊重
杨剑达80岁的弟弟,这次也从兰州赶到深圳,同留在梅州的妹妹,人到老年的三兄妹终于团聚。
2005年,杨剑达曾与兰州军区的弟弟见过一面。他弟弟是抗美援朝老兵,加入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。两兄弟拥抱的时候,杨剑达感到,“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结束了。”
在密支那,还有杨剑达的一些战友不愿回来,因为没有人能够回答他们:当初作为抗战英雄被送往战场,如今是以什么身份回来?
长期和老兵打交道的孙春龙,深深了解他们的纠结:他们需要认同和尊重。
发起“老兵回家”活动后,每一位在孙春龙帮助下归国的老人,都收获了迟到的掌声。每当在边防官兵的热烈欢迎中入境,他们总是情绪激动,和杨剑达一样,坚持回敬军礼。
杨剑达的回家之行得到了众多人的援助。孙春龙在微博张贴杨剑达回程的费用,仅1小时,9项费用就被网友全部认捐。返缅甸的费用也将通过微博募集。
家乡人民为归来的游子奉上了深情厚谊。深圳“关爱抗战老兵”志愿者自费组织接待,安排老人在粤行程,并将杨剑达在广州的38师战友梁振奋、柯愈金、陆家昌接到深圳相见。
9月3日,杨剑达将携两儿一女回梅县认祖归宗。
尽管最后仍要返回缅甸,居住了67年的异域已经成为第二代的故乡,但是在杨剑达自己的家乡,亲人们仍保持着73年前他离开时的房间摆设,期盼他归来。
●微博
全程直播“老兵回家”
杨剑达的回家路走了73年,如今的他不再孤单。“老兵回家”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。腾讯微博特别制作专题,进行全程直播。微博网友纷纷转发杨剑达回家路上的感人细节,并向老兵表达祝福和敬意:
@孙春龙:在缅甸家中送别我们时,在腾冲国殇墓园的墓碑前,在忠烈祠的孙中山像前,在欢迎自己的边防武警前……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,总是抬起自己的右手,行出一个标准的军礼。这个简单的动作,有感激、有缅怀、有敬意;或许,也再没有哪一种方式,能表达这位流落异域70多年老兵的心情。
@程四春: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,老兵回家了,向老兵敬礼。
@玉龙雪山:同是孙立人将军家乡人,同是老兵、同处云南腾冲,我们被他们深深地感动!莫名的、道不清的情愫只有化成坚定的敬礼!向远征军敬礼!向民族英雄敬礼!
@拿菜刀砍蚊子:深圳机场,一群年轻人举着横幅欢迎一位叫杨剑达的远征军老兵回家,这一幕让我潸然泪下。80后的一群人,开始探究70年前的过去。

回新闻首页